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乐芒果体育章在这里奏响
发布时间:2023-06-01 19:43:45

  芒果体育模拟机操作体验、高科技VR体验、户外真机讲解课程……今年的“世界航天日”,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来到浙江展轶航空科普研学基地,开启了航天科技项目化研学活动。

  活动融合了教材知识和科技一线,让学生“沉浸式”感受航天魅力,点燃科技梦想。这场实践只是浙江省桐乡市全域推进科教融合的浪花一朵。近年来,桐乡市坚持普及与培养并重、校内与校外贯通,突出前瞻性、衔接性与实践性,演绎了一首“小县城、大科教”的协奏曲。

  科教融合,难点在县城。桐乡和国内的绝大多数县城别无二致:当地没有理工科类高校,除了中小学,能和科学“沾边”的就是科协了。

  而这恰恰成了桐乡“科教融合”的突破口。2022年,在桐乡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遵循“一校一品”原则,14所中小学校挂牌成立了科学工作室。工作室的主题、规模由学校自行决定,科协根据学校方案,提出“科学化”的论证和建议,并给予资源支持。

  乌镇植材小学地处世界互联网小镇,在市教育局与科协的支持和协助下,开辟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的“现代智慧农业科学工作室”。工作室占地约500平方米,极具现代科技感的连栋大棚里,种植区、水培区、育苗区、授课区一应俱全,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都装上了“智慧大脑”,还有无土栽培、鱼菜共生等多种现代农业种植模式。

  科学教师沈丽是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她带着学生观察和记录农作物生长变化,指导开展水肥管理、人工授粉等具有科技含量的农事活动。“遇到技术难题我们就找科协,他们会请来省内外知名的农技专家提供面对面指导。”

  校长夏富庆发现,有了科学工作室后,学校的科学教育焕然一新。学校围绕“智慧农场”开发校本课程,将科学书中的相关知识整合成大概念教学模块,把一些课堂直接搬到了工作室里。在“真实情境”的项目驱动下,语文课、美术课、劳动课也都与科学结了缘,派生出自然笔记、智慧小导游、农耕文化研究等若干个子项目。

  据了解,这14个科学工作室立足桐乡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特征,各自对应的主题往往让学生真实可感。如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作为桐乡“接轨上海”的一号工程,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优质资源,开辟“未来智谷”科学工作室,引进机器人、编程、激光雕刻等课程。屠甸镇完全小学打造全市首个建在学校里的航天科普馆,开设了航天类课程、火箭制作与发射课程、登陆火星课程、卫星创新实践课程等,并邀请航天工程大学教授为学生作航天知识科普讲座。

  与学校科学工作室同步的,是乡镇科学工作室。为拓展校外科普阵地,桐乡采用科协、学校、乡镇三方合作的形式,按照“一镇一品”的原则,结合各自的特色,在11个乡镇各建起1个科学工作室。乡镇提供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室等场地,科协、学校提供师资和设备,主要的受益对象是农村学生。

  首个工作室在骑力村挂牌,工作室划分出了科学教室、科技展示室等功能区,课桌上摆放了数台大屏电脑,黑板也配备了智能高清大屏。工作室负责人顾新强说,这里每周都有小活动,每月都有主题活动,寒暑假更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的乐园。“不仅是这几间教室,村文化礼堂、小桥港河道等也都成了科普活动的场所。”

  中群村的科学工作室建在田间地头,依托田园风光和当地的蚕桑特色文化,以“蚕桑科普馆”为主要载体,里面种植了近百种世界各地的桑树品种,配置了现代化的自动养殖设备。每到养蚕季节,来自周边的中小学、幼儿园组队来到这里开展蚕桑科普研学和科普教育。

  村、校科学工作室并不是“两张皮”。资源共建共享、科普协同发展的互动在村校之间日益丰富。屠甸镇完全小学的航天主题科学工作室就与石门镇轶航空科学工作室进行了教学资源及课程等方面全面合作,双方开展常态化活动,甚至还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学生前来研学体验。

  今年,世界互联网科技馆将在乌镇开馆。据桐乡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馆有“互联网(历史)博物馆”“领先科技馆”“复合空间”和“I未来”四大功能区,让更多桐乡学子近距离感受“数字文明”之美。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已是第10个年头。10年来,桐乡以乌镇院士之家、乌镇实验室、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等平台为载体,建设了乌镇STEAM青少年科创基地、乌镇元宇宙城市体验馆、乌镇航天北斗应用中心等先进的互联网科技馆,开拓校外科学实践平台。

  校友资源也是桐乡推进科教融合的“富矿”。桐乡第一中学入选浙江首批18家“浙江院士科普工作基地”。今年2月朱永官院士向母校赠送签名科普著作——《给“发烧”的地球降降温》,希望将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让科学之光照亮南阳学子的人生之路。在学校的十八岁成人仪式上,朱永官院士为师生讲述“初与使命”的科学实践故事,激励母校学子勤奋读书,勇敢追逐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控制专家吴澄是浙江省桐乡第二中学的校友,多年来他多次以视频或书信等方式寄语母校学弟学妹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为“学在桐乡”注入创新活力。学校积极对接,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邀请吴澄院士为学生开展科普讲座及相关活动。

  还有桐乡市高级中学每周固定的“桐高大讲堂”芒果体育,成为学生探知科技世界的一扇窗。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50余所国内著名高校名师走进了讲堂。

  “推开一扇窗让孩子们看出去,打开一扇门让孩子们走出去。”桐乡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雪根表示,桐乡将努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新体系,形成“特色引领、全面发展”的科教融合新机制。

  当看到家乡桐乡古朴的水乡小城萌芽出如此具有生命力的科技种子,我倍感激动与振奋。水乡乌镇植材小学的学生们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近距离感受“智慧农业”的魅力;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的稚嫩孩童们通过小实验制作酵素产品,变废为宝,在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的种子……科教融合的前景无比广阔,未来可期。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需要我们以更加系统的思维,协同推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教育,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科学教育融入幼儿园、中小学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努力缩小城乡及区域之间科学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将更多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带给孩子。

  衷心地希望,我们桐乡能有更多青少年朋友爱科学、学科学,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探索欲,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学点亮梦想,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之中,以小我之力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科学的浩瀚海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万物有真趣”,桐乡名人丰子恺笔下的童心童趣,正是我们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唯有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才能为创新人才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桐乡将科学教育贯穿于中小学育人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面向青少年开展科学普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与教学,将校外资源融入校内课堂,将科技实践纳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努力实现科学精神的价值共鸣,着力培育一代有理想、敢担当、勇创新的新人。此外,还积极探索“科学+”研学新模式。桐乡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嘉兴市第一个公办的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建有航空航天馆、节水宣传教育馆、VR体验区等功能场馆,并开发了“航模制作”“乐高搭建”“倍力桥”等系列科技课程,在“1+X”大基地建设模式的引领下,让学生积极走出去,寻找更多的“X”的科学可能。

  科教兴国,一头连着科技,一头连着教育。桐乡将以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为契机,不断探索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紧密“耦合”的新路,持续擦亮“学在桐乡”“科教融合”品牌。我们坚信,聚焦“双减”背景下青少年科学创新素养提升,县域教育一定能昂首阔步,迈向科学教育的春天。

  县域教育如何加强教育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好科学教育教学工作?如何破解教育领域科学与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在“最后的枕水人家”桐乡,一座座古桥连接着历史文脉,承载着乡愁记忆,而这座小县城正努力搭建起科学与教育之间的“桥”,书写着科教融合的“桐乡答案”。

  正如桐乡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曾说“人生的底色是家乡”。基础教育是“根”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好奇心”的触发点。这份“赤子心”正是科学教育的萌芽,也是桐乡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科教融合的“初心”。

  从硬件设施完善到教师科学素养提升,从课程体系架构到融合理念革新,桐乡努力给科学教育做“加法”,加快中小幼一体化科教融合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实现内部科教资源的有效衔接与外部社会资源的互动共促,培育科学与教育相融相促的良好生态,让教育、科技、人才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引导更多有创新潜质的桐乡学子个性化发展。

  “小松植平原,他日自参天。”科学精神就如同丰子恺笔下的“小小青松”,在桐乡校园中播种扎根,向上生长。在江南水乡的柔美风韵中,在科教融合的全新赛道上,崭新的桐乡正张开双臂、奋力奔跑,拥抱科学教育的春天。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