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科学教育的内芒果体育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3-07-09 18:43:25

  芒果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新兴学科。随着当今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解释职业教育现象、影响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职业教育学研究者们思考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也相继出现。但目前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众多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论述,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实践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从学科的本质和构成要素人手,结合天津市重点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多年来学科建设的经验,以期为本学科寻找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何谓学科?对于“学科”一词,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有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从有下几个角度:一是从学科与科学知识的关系角度将学科定义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①;二是从学科与教学的关系角度,认为“学科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态”②;三是从学科与知识以及教育的联系角度,认为“学科(discipline)”是“A branch of knowledge,typically one studied in higher education”(知识,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学习的知识的一个分支)③;四是从学科的根本特征角度理解,“学科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包括原结构和次级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④;五是从学科形成的条件来理解,认为“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队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学科是指在独特领域、项目和平台上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体系和研究学派的构建。实践上主要指学科分类、科研项目和学术平台的整合;理论上主要指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学派的集合。⑤

  何谓学科建设?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认为学科建设主要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⑥;也有的学者从学科本身理解,认为学科建设“就是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对学术队伍和学科发展条件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实力。”⑦通过对学科与教育要素的关系分析及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认识,我们认为,实践层面上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是指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培养“双师型”的创新团队,培植“双赢性”的研究机制,培育“双元制”的创新平台,旨在促进培养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应用人才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我国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掀起了一股热潮,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开展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因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化统领,不断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是指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遵循生命教育的客观规律并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生命发展的个性特点芒果体育,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具有人文精神、关爱情怀和高生命品质的人。

  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内涵的界定,必须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生命教育的规律以及时代的发展等因素。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个体生命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生命教育的最终尺度。

  以人为本,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积极实践。在现代教育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尊重人的本性,重视人的能动作用,挖掘人的潜能,体现人的价值;就是要“坚持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和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观念” [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科学化的灵魂。对于肩负着重要使命的高校来说,“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以大学生为本,高校不能只传授大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领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中心,教育和引导他们关爱、珍惜生命,提高生命价值和质量,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生命的意义。

  大学生生命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以提升大学生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为大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服务,关注大学生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第一,强化大学生生命发展的主体地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而只有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具备条件和保障。因此,我们要尊重大学生生命发展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责任、有意义的人。第二,重视大学生生命发展的情感因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是促进大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因素。尊重、理解、关爱、重视每个大学生的生命发展,才能为大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生命情感氛围。第三,张扬大学生生命发展的个性化。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张扬其个性,促进他们全面、自由、可持续的发展,是大学生生命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尊重和关注大学生生命发展的主体性、情感性和个性化,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人本转向 [2 ]。

  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3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一直是生命教育价值追求的永恒主题。诚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有初级和高级之分 [4 ]。初级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根据社会的现实条件尽可能地发现、挖掘、培养人的才能;而高级层次的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使人的智慧、思维、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生命教育虽然难以达到高级的层次,但它的每一次发展都是朝着高级层次更进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化的生命教育其实是一种全人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智力、能力等全面、协调、均衡的发展。它不仅力图促进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还试图满足大学生的身心、灵性、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需要。这就是说,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懂得生命有多种层次和内涵,使他们明白一个人的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生理的成长、成熟,还包括心理、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以及社会适应性、社会关系的良好状态,从而能够注意自我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把握生命之本,提升自我价值,使自己健康成长起来。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人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发展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的发展性是指从根本上调动和发挥人的生命潜能,使人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而自由的成长。可持续性则是从连续性的角度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畸形、片面的发展容易破坏发展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因此,只有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发展。而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尊重生命、立足生命、发展生命,最终达成完善生命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

  生命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时间上是终生的、可持续的。追求生命的终生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生命教育科学化的价值追求和重要体现。柏拉图主张人要从3岁一直学习到50岁,彰显了终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华特士曾用专门的章节详细论述了人的终生发展,他认为不同时期应予以不同的教育,以促使人们顺利地向下一阶段发展,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5 ]。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于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个体生命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升华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其生命质量得以充分的展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宗旨正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由此可见,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是生命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体现。

  由于生命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内隐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生命教育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所以倡导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既要研究生命教育的内外部规律,又要保证生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能把生命教育模式化、狭隘化;既要借鉴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又要注重自身体系的构建,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把生命教育对号入座,也不能把生命教育当做一个大筐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样的话生命教育将无法研究并走向封闭和。有人将生命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等,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他们与生命教育相关但不能完全替代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在确定自身研究对象和研究边界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系统的开放性,主动吸纳生命科学、生命哲学和心理科学、道德教育等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不断调整自身对现实需求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系统的勃勃生机和强劲的更新能力。同时以自身的变化求得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也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开放性是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坚持开放原则,积极融入社会,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教育的适应力和实效性,而不能局限在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中。其次,体现生命教育的开放性,就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大学校园,主动接触现实社会,只有在社会的大熔炉中,才能对社会生活有更好的认知;也只有勇敢地去面对生命的困惑,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走出价值虚无和理想主义,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完善人生意义。

  导向是教育的旗帜,明确正确的导向,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基本前提。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所面临的压力也多种多样,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他们往往会迷失在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中。因此,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坚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只有坚持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才能让生命教育少走弯路,才能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水平。其次,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多种价值观念的侵蚀,使不少大学生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生命意义危机。生命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困顿时期引领大学生明确人生的目标,实现生命的价值。

  高校要贯彻生命教育科学化的要求,不仅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还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生命发展的特殊规律,即“90后”大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目前,“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军,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价值观念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往往缺乏磨砺,经不起挫折,其心理成熟远远落后于生理成熟,呈现出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矛盾的特征,如追求独立性与心理依赖性的矛盾、感性与理性的纠结、求知欲强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这种生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是导致当代大学生抑郁、狂躁等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内在主因。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的不同。与中小学相比,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增强,这也决定了大学生生命教育更侧重于抽象层次上的生命教育,诸如社会关系的正确处理、社会责任的担当、生命价值的凸显和升华,等等;在于它着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爱情观、婚姻观、家庭伦理、社会责任教育等。使得大学生能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增强家庭、社会责任感等;还在于它着重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生命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所以遵循当代大学生生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时代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总和,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任何教育要想始终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展的进程相一致,反映时代的特征。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是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和激荡,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碰撞的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一些不良信息也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常常遇到超出他们自身应付能力的事情。长期高负荷的压力,极易导致他们产生挫折感加剧及自卑等负面心理。这使本来就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年大学生根本无法承受这种长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压力,如果其心理一旦失衡,只有通过外在的支持和帮助,才会重新获得平衡,才能有效缓解生命危机感并增强应对不幸的能力。

  因此,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必须立足于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努力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点;与此同时,创新生命教育的形式,采用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以及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自由、和谐、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也是推进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关键。创新生命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还包括教育内容的丰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在教育方法上,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形式方面要尽量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于我国大陆高校来说,似乎很少有学校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绝大部分高校是以在“两课”教育中渗入生命教育为主,以适当的生命教育主题讲座为辅,这种方式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首先要打破常态,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同时辅之以一定的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满足大学生叩问生命意蕴、渴望成长关怀的需求,是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使命。而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则是以讲座、论坛等形式,对大学生们所关注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热门话题,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是纯粹的理念或是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而且是涵盖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 [6 ]。因此,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不能满足于在思想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而要改变学生被动、呆板的学习状况,开展一些活动体验、情景体验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或许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反思等过程,促进大学生对生命教育有关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由此可见,全面提高生命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明确导向性是前提,只有把握好方向,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及崇高理想信念教育。把握规律性是基础,只有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规律性,才能使生命教育走向正确的轨道,发挥其导向作用。与此同时,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是推进生命教育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和关键。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推动生命教育在科学化的轨道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孟献丽.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黄凤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性与革命实践性[J].广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27;陈桂生.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几个基本概念[J].教育丛刊,1987,(3-4):18.

  唐燕、高德胜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尽管现代学校自认为应该责无旁贷地教授道德,然而种种现实因素似乎又在解构此职责,致使其饱受“德育低效”的诟病。现代学校可以进行道德教授,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大规模、划一性的道德教授图景,以及知识化教学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的教育效果,成为现代学校其道德可教性的理由。然而,蕴含在现代学校道德教授背后的种种理论假设并非自明。无限可能性和可教性的人性假设,使得现代学校道德教育无视人的有限性与复杂性;而建基在个体与社会经济利益一致性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目标,使得现代学校模糊了人的真正利益所在;诉诸知性德育与惩罚教育,使得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只实现了对人行为的型塑和控制。因此,受限于这些成问题的理论假设,现代学校无法追求和实现更高的道德教育目标。

  尽管现代学校的进步在于以新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实现了对大多数人的道德教育,但是,现代学校依旧面对古老的道德教育难题:道德是否可教。现代学校进行道德教授所预设的人性基础及使用的手段,只是为了方便达成它所追求的现实目标,即对人行为的规范和控制。而着力于此目标是以放弃仰望更高的道德,以及偏离道德教育的真正目标为代价的。因此,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限度,并为人更高的道德追求和道德需要开辟空间。

  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要准确理解评价准则,我们可以从词义学角度加以分析。《南宋书・张绪传》:“晋氏衰政,不可以为准则。”这里的“准则”即标准,原则。所谓“标准”,就是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荀子・儒效》:“(君子)行有防表。”唐杨注:“行有防表,谓有标准也。”由此可见,“准则”与“标准”词义相近,几无差异。

  从评价界的理论研究来看,“评价准则”与“评价标准”又有些不同。教育评价专家陈玉琨在其《教育评价学》中提出了“评价准则”和“评价标准“两个概念。他认为“评价准则”(criterion)是一定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客观规律认识的产物。评价准则通常有两种形式:其一为指标系统;其二为概括性问题。所谓“标准“(standard),可以有两种认识,其一指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其二为标准物即测量的量、尺度(scale)。[1]吴刚在《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中指出,所谓“评价标准,就是对一切教育活动质量或数量要求的规定。它一般包含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具体教育活动时根据评价目标、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要考虑的全部因素的集合,它是对评价内容的规定,即它针对具体被评对象规定从哪些方面去评;而评定标准是指规定对应于相应的指标,被评对象达到什么程度,才可获得相应的分数、等级或评语。”[2]可见,前者的评价准则+评价标准=后者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评定标准)。

  但在评价实践中,评价标准、评价准则、评价指标体系三者经常交互使用,相互替换使用的情况经常普遍存在,它们大多既包括评价中使用的各级指标,也包括每一指标所应达到的要求,权重等。由此,从实践角度出发,我们将评价准则定义为对某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它包括各级指标、指标分解出的观测点及相应权重等。

  结合笔者在论文《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含义、目标及路径》中所指出的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三大职能,新建公安本科院校以学校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通过结构调整,要素优化、挖掘潜力等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而展开的一系列建设活动”的基本含义[3]和上文对评价准则含义的分析,我们认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即对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标准体系,包括各级指标,指标分解出的观测点及相应权重等。

  实事求是地讲,科学构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从本质而言,评价就是对某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从评价对象来看,因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涉及的变量多而复杂,而且难以简单地数量化,因此,要对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进行评价测量,无论是对其教育质量、办学效益,还是管理水平等变量进行精准的测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比较困难的,鉴于此,笔者在确定指标时本着力求体现或影响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水平和程度这一原则,在量上尽力做到准确,在质上尽力做到接近。

  在构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时,我们将学校管理作为构建评价准则的重要切入点。因为内涵式发展涉及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科研与服务社会水平、发展能力与办学效益,最终都有赖于学校的有效管理。因此,笔者以学校管理为切入点,在综合分析影响学校管理诸多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并筛选出4个二级指标,11个观测点;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赋予“学校管理”这个一级指标以10%的权重。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的实现程度,直接关乎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直接涉及到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等)和教育产出(学业成就、科研质量和服务社会质量等)的问题。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就是以学校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通过结构调整,要素优化、挖掘潜力等手段,要求以一定教育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因此,本评价准则主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来考察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利用成效和教育产出的质量。质量即“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4]根据这一定义,教育质量就有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之分,学校教育结果质量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师、学生等的发展上;过程质量体现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评价准则既要抓住结果质量,又要注重过程质量,确保影响内涵式发展的各种关键因子在指标体系中均能得到体现。[5]

  根据上述构建思路,笔者运用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和矩阵分析法,筛选提取了学校管理、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4个一级指标;学校的办学思想与理念、领导集体的管理能力、学校办学定位与战略规划、教学中心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等15个二级指标,以及办学思想与时展是否一致、领导集体职务、权力与责任的有机结合程度、目标定位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教学投入力度和质量保障体系等24个观测点,同时分别赋予学校管理、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四个一级指标10%、50%、30%和10%的权重比例,构建了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如左表。

  值得指出的是,构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内涵式发展是动态的、多元的和复杂的。不同时代,不同的构建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都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本文以学校管理为切入点,运用教育投入产出理论,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来考察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利用成效和教育产出的质量,侧重从“质”(教育投入与产出比)的高低,来衡量公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水平,而并没有从“量”的角度规定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应达到的程度。因此,从“质”与“量”两方面,开发出公安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百舸争流,在全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金台区教研室不缺位、善作为,坚决贯彻区局“潜心办好每一所学校,精心培养每一名学生,倾心塑造每一名教师,以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升,以质量提升打造金台教育品牌”决策部署,紧抓校本研修这一核心,探索建立了《金台区学校内涵发展星级评价体系》,以内涵发展星级学校创建为抓手,力促教育内涵发展,其做法受到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充分肯定,省内多个县区教研部门前往金台区学习考察。

  2012年,金台区提出教育发展要全面从外延向内涵转变。随后,连续三年开展“三大行动”,内涵发展建设年、突破年、提升年梯次推进,以2015年全区内涵发展星级评价体系建立、2016年全区认定内涵发展星级学校56所、全区教育质量全线提升为标志,教育内涵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全区上下形成了内涵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的统一认识,确定了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这两支队伍的发展,队伍发展必须依托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发展路径。

  ――校本研修更新了“办学理念”,树立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引领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合理地指导学校和谐、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办不出高质量,产生不了良好的效益。因此,通过研修,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促使学校修正办学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丰富和提升。

  ――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淀者,我们大力推动校本研修,统一编印《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手册》《金台区幼儿园教师园本研修工作手册》,推广342校本研修模式,承办宝鸡市校本研修工作现场会,发挥省市区级教学能手示范引领作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区教研室校本研修团队涌现出市级教学能手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区级拔尖人才2名,市级校本研修先进工作者2名,市级校本研修先进个人3名。2016年研修团队负责人及8名教研员被市小教中心、文理学院、市教育学院邀请做培训讲座、点评课等国培活动和市级教师培训活动等。在陕西教育人人通晒课工作中,我区晒课总数及人均节数均位于全省各县区第一名,有7名教研员进入全省晒课达人前10名。这骄人的业绩更是给了全区教师以积极感召与示范引领。

  ――校本研修提升了“文化建设”,积淀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也代表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历程。各校依托自身资源,挖掘文化因子,打造校园精神高地。

  ――校本研修创新了“德育活动”,凝聚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活动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在形式。如李家崖小学的“解读汉字密码,打造幸福人生”德育系列活动,将汉字教学与大爱教育紧密结合,使德育近小实亲,有趣有声有色,产生广泛的影响。

  ――校本研修助推了“教育科研”,强大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教育教学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切入点,狠抓教育科研,立项高效课堂区级课题88项,开设高效课堂论坛,研制高效课堂学科教学标准,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成果和高效课堂教改标兵的评选,使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覆盖全区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在陕政督团(2014)68号文件《关于督导检查金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工作反馈意见》中指出:“教育科研工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区教研室积极指导高效课堂和校本科研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8月我区印发宝金教育(2014)179号文件《关于印发金台区教研活动管理细则的通知》,并统一印制《金台区中小学教研活动记录手册》,配发各校教研组(备课组)。2014年11月印发宝金教育(2014)240号文件《金台区幼儿园保教科研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我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形成我区教育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校本研修升华了“办学特色”,闪亮学校内涵发展的招牌。学校的特色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它也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我区的逸夫小学342研修模式在全市领先,可谓楷模。此外,三迪小学的书法教育和科技教育、陈仓路小学的三算教育、神武路小学的科普教育、东风路高中的学科主题研修等亮点纷呈,特色明显,影响深远。

  ――校本研修强化了“体音美测试”,修正学校内涵发展的偏差。体音美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因应试教育的盛行,它们却沦落为薄弱学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体音美学科测试,测试不达标的学校一票否决,取消申报内涵发展星级校的资格,促使各校千方百计抓好体音美教学。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在陕政督团(2014)68号文件《关于督导检查金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工作反馈意见》中指出:“在全省率先成立体音美科研机构,建立体音美学科测试制度,这次过程督导体音美测试合格率是今年督导过的县市中最高的,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我区体音美测试方面工作也引起多方瞩目,先后应邀赴汉中市西乡县、宝鸡市千阳县、陇县、扶风县等县区传经送宝,推广体音美测试工作经验,引领体音美学科由弱变强。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践行,更需要研究。 三、建立了评价机制,凝聚内涵发展的强大合力

  区教体局把学校内涵发展情况作为年度目标管理考评、校长绩效考核、中层干部培养提拔的重要指耍促使各学校与区教体局步调一致,行动上跟进,全力以赴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全区一致推动内涵发展的强大合力。区教研室把内涵发展调研检查、整改督察常态化。每学期按学段进行一次调研检查,每学年按学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要按照验收评定标准,做好内涵发展星级校的调研指导和验收评定。各校建立内涵发展月检查制度和内涵发展督察奖惩机制。

  目前,金台区已经确定四星级苗子校9所;评定内涵发展三星级校12所,确定内涵发展三星级苗子校18所;评定内涵发展二星级校44所,确定内涵发展二星级苗子校6所,掀起了全区内涵发展的热潮。金台区高考、中考质量连年处于全市领先位置,办学质量稳步提升,释放出内涵发展的极大魅力。

  校本研修手册是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金台区教研室组织编印了涵盖研修制度、学习记录等内容的《金台区校本研修手册》,全区教师人手一册,翔实地记录了教师的研修历程。自省启动校本研修工作以来,金台区坚持每年八月份,结合学校及教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原已使用的校本研修手册重新修订,根据需要进行删除和增订相关栏目,扩充了研修的范围和内容,更全面地体现校长的一校之魂的引领作用,体现教师研修的状态。目前,在广泛征集一线教师使用意见中已经历了5次修订,逐渐规范并成为金台教研的一大特色。

  2013年12月,金台区承担了宝鸡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工作,现场会上展示全区各中小学的研修工作,观摩了逸夫小学小学语文342观课议课活动。2015年,金台区被省教育厅表彰为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县区。2016年,金台区年被宝鸡市教育局表彰为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县区。2017年,被省教育厅表彰命名为“陕西省优秀校本研修团队”。

  业成于谋。近年来,金台区从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入手,积极构建校本研修长效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不断内化省厅校本研修实施意见和市局实施方案,制订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区校本研修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区教研室主任为组长,区教研室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学段组长为组员的校本研修工作小组,在区教研室设立了校本研修工作项目执行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全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日常管理及学时认定工作。定期召开校本教研会议,研究校本培训工作,采取在检查中培训,在培训中检查的工作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考核工作,把校本培训的任务落到实处。

  ――完善校本研修的实施制度。在校本研修推进中,金台区针对学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并发文件《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对“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表”中的每个栏目及子栏目都作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并以文件的形式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及时下发各校(园)。针对学校教研活动不规范、内容不扎实、效率不佳等问题,先后拟发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补充规定》《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制订了《关于规范教研活动的通知》,实行全区教研活动大课表,在课表中固定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全区同步,便于检查指导,便于通过录播教室面向全区同步远程研修推广。为了规范管理,夯实课题研究过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校(园)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校(园)本课题管理工作的补充规定》 《关于校(园)本课题管理中应注意问题的通知》等三个校(园)本课题管理规定文件,规范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校本研修的主旨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命质量得到共同提高。金台区积极整合培训和教研活动,搭建载体,构筑校本研修新模式,全区各校共同努力谱写了“走出去、请进来、浸入式”的校本研修三部曲。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研究能力。金台区坚持“管理”“挖潜”和“借力”相结合,一方面,鼓励教师秉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立足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的力量,多次邀请省市专家组、课题组莅临我区指导课改及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召开培训会、立项会、评估会、结题会等,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有课题的教改教研氛围。近3年,81项省级微型课题结题,6项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42项市级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小课题结题,60项以 “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结题,318项以 “内涵发展”为主题的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结题,4872项校级课题结题,全区教师教研成果有416项获市级以上奖励。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校本研修平台,构建高效课堂,引导一线教师在研究中理解课改精髓,掌握教改要领,提高教改水平。成立了以各学科教研员为组长的高效课堂研发团队,研制出了“小学等级+评语质量评价改革”办法,研制出了学校、学科、课型三级高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各校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了高效课堂新模式。

  ――以专业引领为龙头,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精彩。在金台区,“管理者论坛”和“名师引领研修服务团”在教师专业引领方面独领风骚。

  “管理者论坛”侧向于学校管理层,“校长论坛”和“青年干部成长论坛”是其较为成熟的两大分支活动。两个论坛都以交流校本研修中的困惑、感悟、启示、观点、收获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自悟与调研――学区酝酿――全区研讨”三个阶段达到学习知识、答疑解惑、交流经验的目的。2012年9月,举行了“校长论坛”,编辑《校长论坛论文集》3册,堪称“高效课堂”区内交流的一次盛会。 “名师引领研修服务团”成立于2014年5月,聘请特级教师、省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百余人组成小幼教、初中、高中三个专业团队,采取集中服务与个人服务、面上服务与点上服务、成员自我服务与专家带动“三结合”的服务模式,深入教学一线开展示范指导。服务团坚持“五个一”即带去一节优质公开课、进行一次课堂问题会诊、作一次专题讲座、进行一次对话交流、带去一份最新的课改信息资料,贯彻“三新”:新理念、新课改、新模式,落实“三进”: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直通校园、直达师生,在促进城乡、校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多样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师提升空间。其一是依托大学区开展研修。2012年3月,我区按“相对就近、强弱兼顾、分层搭配”的原则在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次设立15个大学区,由区域优质学校担任学区长,依托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组织学区内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学区通过组织同课异构、联校教研、观课磨课、专题培训等教研活动,使广大教师在优质资源的浸润中实现专业成长。

  其二是依托高效课堂开展研修。我们以高效课堂为研修核心,组织开展了优秀导学案征集、全员全程教学评优、教师基本功大赛,高效课堂校际交流、送教下乡、复课研讨、高效课堂教改标兵评比、“高效课堂”案例征集等活动,渗透到全区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各学科,三年累计开展活动600余次。

  其三是依托丰富的活动开展研修。1.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研修团队负责人率先垂范,刻苦钻研,为各校(园)、兄弟县区、市教院、市小教中心作专题报告;小学组各教研员针对目前教育形势、欠缺的前沿理念以及课堂教学调研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进行微课专题培训;“课堂教学该如何‘走实’”主题培训;“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全区中小学体音美教师理论知识培训。2.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在全区开展学习《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围绕“抓改革?促内涵?提质量”主题要求,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区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为人师表,渗透德育”意识和“质量立校”意识。3.在全学段全学科教师中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以赛促研修。

  在全面推广、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引导学校立足实际,彰显特色是金台区近年来校本研修工作的重点。研修团队成员发挥教研员的指导职能,分类指导学校工作,小学教研员抓住问题深入学校反复指导,逸夫小学342观课议课活动成为全市校本研修活动一大亮点,在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市高效课堂校长论坛以及金台区342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推进会中都进行了观摩。

  英语教研员指导三迪小学积极探索英语学科的“高效早读”,让学优生担任学术助理领早读、管早读。每天学术助理将早读的内容制作成PPT,通过投影仪打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并且同年级几个班的学术助理相互交流,彼此领读外班的早读,这样更促使其领读之前认真练发音,事先作准备,便于在外班学生面前展示,这样英语老师的早读就可以一拖四,节省时间,达到高效。另外,三迪小学针对“学生自主管理”也开展了特色研修,学校成立校级、年级、班级安全、卫生、文明、护绿等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形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自主管理体系。

  各教研员在研修团队的组织和指导下,加强个人研修,做到研修经常化、随时化、创新化、成果化。

  ――借助网络研修势头强劲之力。设置学科主页41个,上传研修文章20000余篇;创建中小学高效教学QQ群40余个,共享“导学案”千余篇;自2012年1月所有教研员开通个人博客,坚持每周撰写教育心得、工作动态等,目前共撰写教育心得7890篇, 40多所校园网站设立了教师研修论坛;各教研员创建了学科微信群,注册了学科公众号,为教师开展研修提供广阔天地,真正地实现研修经常化和随时化。

  ――加强自身研修、深度研修,全力提升研修水平。近年来,研修团队成员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做到边学边写,边工作边反思,边反思整理,将成果序列化。团队成员坚持每年做课题,做到年年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目前,省级课题结题的有28项,市级课题结题的有53项,在各级各类刊物80多篇,我室并将团队研修成果汇编成册5本。

  ――打造主题研修的新亮点。自2013年5月成立体音美学月以来,全区义务教育学段开展体音美学科测试工作。2014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将我区体音美学科测试的相关资料以光盘形式下发给本年迎接双高双普的县区。体音美组教研员曾应邀为汉中市西乡县、宝鸡市渭滨区、千阳县、陇县、凤翔县等县区的体音美教师作体音美学科测试的培训。11月2日区教研室组织部分学校校长、教研员赴千阳县教研室、千阳中学、千阳南寨中学开展了“金千教育联盟”教研交流活动。

  2013年上半年,金台区出台了《金台区教育内涵发展星级校评价实施方案》和《金台区教育内涵发展星级校评价标准》。各校根据文件规定,积极申报内涵发展星级校“苗子校”,区教研室严格标准确定“苗子校”,切实开展调研指导、验收评定,并由区教体局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星级校荣誉牌匾,极大地激发了学校的热情,确保了内涵发展不走偏、显亮点。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概念,部署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内涵式发展的新提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是党与时俱进的又一重要科学决策。相对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更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率。在新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实事求是,力求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最终达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服务社会的目的[1]。

  进入“十二五”以后,高等学校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奋斗目标,以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提高办学条件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使学校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从而促进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具体地说,内涵式发展就是指高等学校以自我为发展主体,经自我积累、由内而外的途径,推动高等学校有效和可持续地发展。

  党的十报告对高等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求,即“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将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列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说明转变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建设高等学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使高等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使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使高等学校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

  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是关系到学校兴衰成败的战略性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就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模式而言的,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效率的发展和要素投入的发展。外延式发展是扩大学校总体规模的发展模式,即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学校面积等方式来来达到发展的目的。内涵式发展则是指在学校经过外延式发展后,学校已达到一定规模,通过挖掘潜力,优化内部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等来推动高等学校发展的模式。因此,学校要实现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移,就要结合自身特点,深入研究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尽快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从规模扩大转向功能提升,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弊端的根本途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多年来的外延式发展,使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扩大、硬件逐步升级,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效率与质量建设拖后、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学生就业的问题说明了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目标不能与社会相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与社会形成有效对接。因此,要解决当前高等学校发展中产生的诸多弊端,高等学校必须进行改革,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发展方式。

  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是政府改革政策的执行者,政府对高等学校采取全方位控制,学校缺乏活力,积极性没有被有效调动,忽视了学校发展的内在能动性[3]。内涵式发展能充分发挥学校的能动性,使其具有推陈出新的能力,并从持续发展出发,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内涵式发展更注重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作出适时调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这些都支撑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更是外延式发展不可比拟的。所以,只有内涵式发展才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内涵式发展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随着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高等教育的理念、模式、目标等方面也要适时发生改变。为了应对现代教育的要求,体现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我国高等学校就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进行特色发展[4]。特色是高校的灵魂,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取胜之道,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已在我国高校界达成共识。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发展对策,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都彰显特色,争创一流。

  高等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现代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高等学校的校园及建筑等物质形态不只是一个实体,应体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表现出一种锐意进取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中培育大学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渗透于高等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创新制度文化,推进学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学校应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保障机制,建立一套公开、合理的优秀教师遴选和聘用管理制度,在学校相关制度文化中宣扬民主、自由和创新精神,宣扬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新的理念,让制度文化发扬光大,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战略。

  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是我国为了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具体体现。协同创新被视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新途径,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协同创新的实质是管理创新。协同创新与国家的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息息相关。从宏观上讲,管理创新涉及到国家科技、教育、人事体制改革;从微观上讲,涉及高等学校内部各种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确保协同创新平台高效有序运行的机制。其次,协同创新的新趋势要求办学主体多元化。多元化的办学主体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高等学校这个办学主体,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已出现明显的不足,但通过协同创新,可以与协同单位共建平台,加大投入,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活动。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协同创新,其实质是指具体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再次,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成为开放办学的新途径,即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使办学实践更加社会化和国际化。协同创新,促进了学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也加快了学校开放办学的进程。

  高等学校要树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理念,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高等学校应该制定与教学有关的一系列标准,如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和专业建设等各环节,以此来引导和提升教学质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强化危机意识,让更多的教师能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校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与社会对接,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应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合作科研攻关和共建实训基地,拓展人才培养的领域与规模,培养国际合作人才。这样学校不仅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同时还可以扩大在国际上的声誉,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新的形势与环境。高等学校应加大留学生教育宣传,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同时也可以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学科推向海外,扩大声誉和在海外的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海外教育办学渠道,争夺海外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积极探索双向互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招收大批外国留学生的同时,也选派一些优秀的学生赴国外学习,鼓励广大师生出国深造,并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充实教师岗位,参与教学科研,为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战略,增添新的元素,拓宽新渠道。

  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高等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内涵式发展聚集了各种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激发了学校发展的活力,要求学校在发展中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真正发挥大学教育的作用[5]。

  [1]邓蕙.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谱写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篇章[J].天津教育,2012(12):7-12.

  [2].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线]洪港.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9-21.

  [4]张鑫.从国外名校的发展看我国高校改革的方向[J].大学教育,2013(1):5-7.

   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音乐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策略研究 高校党委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浅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特色学科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财经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策略研究 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 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分析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视界下的教材建设路径 高等教育哲学视域下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质量观的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文新.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

  [6][7]吴剑平.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8]张东辉,董成武.从高深知识的视角解读19世纪后期的大学规模扩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全面扩张以来,经历了长时间外延式为主的发展,陕西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一跃成为高等教育大省。我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陕西省高等教育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其中包括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在招生人数数量迅猛增加以及毛入学率快速提升。根据《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陕西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9所,比2005年增加7所,成人高等学校18所,另有独立学院12所。其中,普通高校本科院校42所,高职(专科)院校37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327087人,在校生1026254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于2010年达到31.17%。显然,近十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总体处于外延式发展之中,主要表现为已有高校不断合并重组、新高校不断产生、招生人数数量迅速增加,毛入学率位全国前列。

  从1999年到2012年,陕西省高校布局结构按部就班进行调整,院校合并、部属院校被划归省内管理,陕西省高等教育资源扩张的同时,结构也得到了改善。近几年,陕西省积极实施“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等,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分层次、分类别积极发展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经过布局结构调整和学科建设发展,陕西省高等教育已经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框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在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1计划”指导下,陕西省高校科研经费从2005年的2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3.57亿元,经费总值翻了一番,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高校科研项目2.7万项,拥有专利7434件。高校服务的地域覆盖到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港澳台三地,促成科技合作项目上万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省普通高校平均就业率达到89.66%,居全国前列。

  1、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省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把我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省的必由之路。陕西省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已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紧张和发展滞后,包括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师资力量紧缺等。而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却因为办学理念陈旧、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管理体制不合理、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缓慢等原因,不能与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相适应。因此,只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使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之间相互协调,保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指以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因素为其发展动力和主要源泉的高校发展模式。它的核心特征是在保障和调适现存高校数量与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内部机制体制创新、结构优化,努力发掘高校现有潜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等的统一协调发展。同其他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一样,我省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也将面临着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双重压力。高校必须做出改变解决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力量分布不平均、教育设施条件改善缓慢以及高校的治校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不能适应规模迅速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走一条数量与质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永葆生机的一剂良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现阶段乃至长时期高等教育的理性选择。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选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陕西作为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大省和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肩负着为我省、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就要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规模大的同时,保障质量高;在改变发展结构的同时,注意效益和效率;在适当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1]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从20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的外延式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延式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用。因此国家提出当前高等教育必须依托内涵式发展之路,来全面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这是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具紧迫性。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模式,其中外延式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以规模扩张为基础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增长来达到数量上的优势,例如增加院校数量、扩大院校规模、增加招生人数等。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毋庸置疑,在教育发展初期进行外延式发展是很有效的,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鉴于此,有效缓解外延式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并将成为今后高等院校发展的主要模式。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高等学校内在“质”的提高,通过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育方式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

  内涵式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开放与创新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立足于培养高素质能力的专业人才,帮助建立创新型社会,提高中国的科研水平,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有效地把握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是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而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所在,有助于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又能够增强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也有助于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人才的质量。

  高等学校需要社会提供创新的思路与资源。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有利于高校把科研成果迅速地应用于社会,反过来,高校又得到了社会的进一步有力支持,这种双赢的合作道路,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已经是当代社会发展中刻不容缓的。通过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中外学术交流,以及改革课程体系等做法,培养社会更加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从而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湖南工学院推进应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习实践的学时安排,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模拟上机操作,充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通过教师的面对面指导,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湖南工学院邀请企业参与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推行订单培养、岗位见习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近年来,学院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学院加强与政府合作,形成学校、政府、企业联动工作模式。

  学院坚持因材施教,分类管理的教育理念,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特色管理,个性培养,创新教育。选择优势学科专业设置卓越工程师教育实验班,构建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探索系统化创业课程设置。

  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以及与国外联合办学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建立中外合作交流班,为学院开辟了新的办学途径,有利于改善学院办学结构,扩大学院在国内及国际的知名度,对学院的办学与进一步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通过定期调整学科体系、专业类型与层次,进而形成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大通识教育课和公共基础课的比重,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通过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整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与不同层次优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加强校企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加强相关学科与跨学科之间的专业内容融合与提升,构建完整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上要达到普通本科院校评估的合格标准,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教师进行授课还应占有一定比例,同时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精神。加强名师培养,在教师中树立“育人为本,争当名师”的理念,积极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并且完善奖惩制度。

  高校内涵式发展,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开展科研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之间建立有效的转化平台,开展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研究,提高科研工作者的重点项目研究水平。积极开展科研立项工作,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拓宽科研立项的申报渠道,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强培养科研人员和团队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争取高质量科研项目,建立科研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产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理性预测,加强对当前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力度,加强对应用型教育理论的深入探析,培养和打造学术方向稳定、研究实力雄厚、成果突出的创新团队。

  必须重视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打造开放的国际教育平台,建立并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积极汲取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与科研成果。与兄弟院校建立教学合作平台,实现跨校选修课程,充分利用业内教育资源。同时,建立教学科研基地和研究机构,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建立区域经济研究机构,邀请高端专家参加研究机构的课题研究,并建立校企产学研联盟,与企业建立点对点、点对线,点对面的全面联盟关系,抓住有利时机,组织科研人员制订研究计划,启动校企联盟建设。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前期外延式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内涵式发展的力度,全方位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始终坚持把学生质量培养作为首要任务。

  [1] 陈昌贵.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四大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

  [3] 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R].重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11.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