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陶西平:教育事业的芒果体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3-07-18 15:42:41

  芒果体育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教育是重要的武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当代世界的教育改革相对聚焦于公平和质量,形成了一股涌动的潮流。

  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是没有脊梁的学校。每所学校都可以没有榜样,但都应该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脊梁。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两本新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先生2012年至2018年间的教育随笔精选。

  本书所论及的范围包括世界教育的潮流与教育改革方向、教育理论、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教育政策等。

  陶西平先生对中外教育的历史、现状都有很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因此,这两本书的文章视野广阔,又能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和角度展开深入论证,娓娓道来,指向解决问题的根本,着眼于教育发展的未来。这两本书紧紧抓住我国教育的各种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张、途径和方法;切中要害,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深入浅出,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既能运用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深层次探究,又能让读者在通俗易懂的文字中有所感悟和收获,对开阔读者视野,提高读者教育理论修养有很好的作用。

  陶西平,湖南益阳人,1955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86年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1989年担任北京市市长助理兼教育局局长,1993年起担任北京市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时先后担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国家考试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荣誉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快速发展,让我这样一个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教育工作者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政策、新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一大批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都令人耳目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也踏上了新的征程。

  教育事业发展也和国家整体发展态势同步,人民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已成为基本矛盾。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既要充满信心,又必须清醒地面对诸多矛盾和困惑。以问题引领,扎实地向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当今的教育事业在教育目的、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以及为了落实教育目的、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即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困难与矛盾。这些困难与矛盾给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规划化与多样化的统一。教育一方面要为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服务,另一方面又要为个体的发展服务,国家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的实现强育的规划化,而个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则强育的多样化。规划化与多样化需要统一。二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教育要为个体发展服务,就必须适应个体,应该创造一种适应学习者需要的教育,但是,当学习者步入社会以后,他还必须要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个体发展需求和适应社会需求需要统一芒果体育。三是选拔性和普惠性的统一。教育既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又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既有一致性,又存在差异。选拔性和普惠性需要统一。四是现实性与长远性的统一。现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出现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因此教育既要解决现实的就业问题,同时又要为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现实性与长远性也需要统一。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都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推进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困惑与矛盾。一是公平与发展的关系。有一些地区,虽然教育相对比较公平,但是其发展水平并不高,相反,另一些地区的教育可能很发达,但是发展不均衡现象很突出,所以出现了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水平提升如何协调的问题。二是公平与差异的关系。推进教育公平就要强调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过分强调均等和无差别化,就容易造成缺少差异的现象,没有差异就缺乏活力,难以更快地发展,所以出现了办学条件的无差别化与学校的特色发展如何协调的问题。三是公平与选择的关系。公平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而选择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不可选择的公平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公平。为了实现公平,学校应该尽量保证学生就近入学,另外又应该创造条件满足个体选择的需要。在中国的大城市里,这个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出现了推进公平与提供选择如何协调的问题。四是公平与选拔的关系。我们既要坚持教育公平,又要选拔优秀的人才,这就牵扯到公平的选拔标准该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种主张认为应该有比较刚性的标准芒果体育,这样才能体现公平,以至于以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另外一种主张认为,选拔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潜能,应该强调柔性。所以出现了选拔标准的刚性和柔性如何协调的问题。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全球普通教育质量诊断/ 分析和监测框架》,这个框架试图为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特别是为制定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提供依据。这个质量监测框架的概念性文件指出:“增加入学机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没有带来教育质量与教育针对性的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一个教育质量危机,而且没办法承担这个危机带来的后果。同样,大部分发达国家也没有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目前,在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上,同样出现了许多困惑和矛盾。一是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问题。传统教育强调知识本位,现代教育强调能力导向,过分强调知识本位就会忽视能力的培养,而过分强调能力的培养又容易打不好必要的知识基础,由此出现了两者之间如何统一的问题。二是能力导向与价值导向的问题。从20 世纪后半期到现在,各国教育一直在积极倡导能力导向,但是在我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观教育必须放在首要地位,由此出现了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三是广博宽厚与集中坚实的问题。面对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世界,学生需要有更加广博的知识,但注重广博也可能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打好的基础没有打好,从而出现了广博宽厚与集中坚实如何统一的问题。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严格教育和宽松教育都有成功的案例,因此,出现了是以宽松教育更好地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还是用严格的教育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之间的矛盾。在教育策略上如何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协调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这一点集中表现为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矛盾。过去,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地强调终结性评价,实际是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现代教育更多地强调发展性评价,即更注重教育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在中国,过去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现在极力倡导推进发展性评价。而在美国,近年曾经强调通过统考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并且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由此可见,重视结果和重视过程两者之间如何统一,也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挑战。

  科技发展促使学校形态面临改变。比尔·盖茨曾说,21世纪学校的形态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相融合的聚合科技的发展对学校形态改变的影响,使得学校的形态更突出自组织、自学习的特征,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之上的云教育正在酝酿,现有学校模式将面临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2010年10月5日,国际教师节的主题是“复兴始于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号召应该为教师提供体面的工作条件,以保障他们有条件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使他们具备塑造可持续发展未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但现在,教师队伍面临的突出矛盾就是不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在过去,教师期望他们所教的内容能够对学生的一生有用,而今天学生能够在网络上获得知识,大量常规的认知技能正被数字化,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并且能够完成计算机不能够代替的复杂工作;过去教师是传递现有的知识,现在教师面临的挑战是要不断应对学生拥有的知识;过去教师只需要停留在课堂,他们非常明确要教什么,现在最先进的教育体系让学生自行设定目标,需要培养教师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去不同的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教,而现在教师需要用差异化的教学实践来包容学生的多样化;过去的目标是实现标准化与一致性,现在强调独创性与个性化教育的体验;过去是以课程为中心,现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21世纪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他们应该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习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爱迪生说过,必要性是创新之母。正是这种动力的引领和必要性的驱使,激励了我国教育界创新精神的弘扬。近年来,针对解决这些矛盾和困惑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方面都有许多新的突破。我在深深感动之余,也谈了一些看法,写了一些短文,试图交流一下学习的心得,记录一下探索的脚步,当然只是一些漫笔,不成体系,现在集成一册,希望就教于同仁。

  文章节选自《陶西平教育漫笔选集③ 涌动的潮流》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