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高凯:后“加分”时代的科技芒果体育教师角色定位 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发布时间:2023-10-04 18:48:15

  芒果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是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国家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国家人才战略来进行实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同学们从小学对创新产生一些兴趣,随着在初高中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形成更好的创新技能或意识,然后进入大学接受更加专业的创新思维训练,最终成为创新人才,为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2020年开始,教育部就已经明确提出取消各类特长生,包括科技特长生。在这种形势下,科技教师应该在科技教育当中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每个科技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今天分享交流的主题。

  古语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说同一件事情或者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维度看,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科技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也是如此,从不同的视角看,会产生不同的定位,承担不同的角色。

  科技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前沿的科技知识、科学技术普及给学生们。也就是如何将知识普及这个事情融入到课程开发及活动组织工作中。

  目前,我国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三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及科技教育特色,也能更好地关注到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化科技特长发展,精准地给学生提供科技资源,传播科技知识。

  不同阶段的校本课程应该展现出不同的特点。科技教师应该利用其自身优势,即更容易在带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科技活动中,发现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兴趣点、关注点,去研发相应的校本课程。这样研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必定符合本学校或者是自己所教授的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

  回想一下四五年前科学教育领域里比较热门的话题或词语是什么,应该说是创客教育吧。现在我们再来看,创客教育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当中。如激光切割、Arduino开源硬件等编程知识和技术,在学校的社团活动非常普及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迭代,近些年,人工智能这个词比较热,很多学校也会将其开发在自己的校本课程中,或者逐步渗透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科技知识,将其传递给学生。

  从3D打印、激光切割,到人工智能技术,科技教育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科技教师针对新技术不断研发相应的校本教材,这其实也是校本课程研发的一个过程。

  以创客教育为例,从提出到普及,也经历了1.0、2.0芒果体育,还有3.0版本的教材。同样的,人工智能要渗透到教育课程中,也会经历各版本校本课程的迭代变化。

  1.0时代的特点:校本教材由涉及相关技术的厂家公司提供,或者科研院所工程师、相关专家、大学教授来研发提供。课程还需要学校老师进行二次加工、消化,把它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融合迭代。这其实就是进入了2.0时代。

  2.0时代的特点:课程的研发不再是由工程师或高校教授、专家独立完成,而是与我们学校的科技教师结成对子,一起进行磨合,共同研发相应的课程内容。这样研发出的课程更贴近学校需求,贴近学生的需求。

  3.0时代: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沟通交流,这个阶段,科技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特色,在2.0版本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活动交流的经验成果,及其他学校优秀的校长教材等加入到校本教材当中,成为3.0课程。当校本课程进入3.0时代,课程资源就已经非常丰富了。

  很多中小学教材是依托项目式学习进行的。项目式学习在校本教材的研发中有很强的优势,它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课题。

  上图中前三张照片是我们几年前组织的机器人舞蹈活动,这个活动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自己设计机器人,共同完成一个舞蹈表演,这当中会有一些交互的效果在里面。下面的两张照片是学校组织的科技嘉年华活动掠影。以此为切入点,我谈一下在活动组织者这个视角下的两点感受。

  1、活动内容可以分为普惠式与专题式,充分突出科技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与参与感

  一是专题式活动,上面提到的机器人舞蹈就是典型例子,它很显然是与机器人相关,以机器人为主题的活动。因为我们学校将机器人作为特色发展的一个项目,所以,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可以把我们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很好的展现出来。

  一是普惠性活动,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嘉年华活动,它不是单以机器人或者生命科学、天文、模型为专题,它的特点是涉及领域比较广泛,有机械的、3D打印的、激光切割的内容等等。它是综合性的,以把更多科技领域的成果和体验性活动引入其中,让学生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科技项目,并能参与到各种工作坊中为主要目的。这样的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普及的特点,尽可能的让全年级甚至是全校的同学都能参与到相应的活动项目中。

  一场活动的举办应该是让每一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95%的同学而忽略其他5%的同学。也就是既顾及到活动普及的面儿(全年级全校同学),又顾及到社团里知识储备非常充分,有特长的学生。如果让这5%的学生参加普及性的科技活动,可能不太容易激发出他们的兴趣。作为组织者,科技教师这个时候其实可以考虑让这部分学生充当活动内容的设计者、裁判员,给他们一个新的角色定位,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及对科技的热爱去设计挑战的项目。这对他们来讲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收获。

  这个视角,更容易联想到的是带队参加比赛,拿到一定成绩,使学校知名度得到一些提升,这其实是是十年、二十年前的定位。在我看来,竞赛指导视角下,教师主要承担两个角色。

  学校在初升高的时候会有科技特长生这个招生渠道,其实也是希望这些科技特长生能够把初中的,甚至是小学参加比赛的经验带到高中来。在比赛中,他们因为具有丰富的参赛经验,更容易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特长生毕竟是少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教师把自己积累的针对不同项目的经验去给学生做一个分享,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经验。

  经验分享者这一角色对科技老师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对自己参与过的竞赛有一个全面的分析,了解每一个项目的特点及侧重点,总结以往带过的学生他们的经验。

  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技术,或者某一方面知识储备不足,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或实现,这就需要老师去做好相应的技术支持工作,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参加项目的知识的补充、提升。

  在技术支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或者每个项目的问题都是比较个性化的,老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需要查阅资料等,与相应的专家去进行交流,也会跟学生有一个交流沟通,去共同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形成从兴趣到志趣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成长路径,为学生有职业幸福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考改革打破文理分科界限,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选考科目会直接影响学生可以报考的大学专业,进而对职业选择产生影响。可以说,未来职业规划与高中,甚至是初中的选考科目息息相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被提前到了高中,甚至是初中阶段。

  提到职业,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听到一个词“职业幸福感”。幸福感从何而来?有很大部分的原因在这份职业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因此,科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领域,引导学生形成从兴趣到志趣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成长路径,为学生有职业幸福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教师还要去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填报未来的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特别希望去选择金融、经济类的专业,这可能和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其实,我们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地依靠的是科技类人才。所以,我特别希望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去选择相关的技术领域的专业学习,这样毕业后才能够更好地跟国家的科技战略吻合,为国家科技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学生适合去学习理工类专业,能够参与到技术领域的学习中。

  在引导学生发现兴趣的视角下,科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资源拓展能力。当然,这个能力跟所在的城市、区域有一定关系。比如在北京,高校资源、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比较丰富,老师自然也相对容易些找到这些资源,并把学生带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联合培养,让他们在初高中阶段就能跟专家教授去进行学习,与实验室里的博士生、硕士生进行技术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一定是非常有好处的。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一个课程研究的一个选题,并作出了相应的成果,那他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一定是非常强的,他也更容易认为自己非常适合在这个领域里深入学习,然后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更深入研究相关选题。

  在竞赛和科技普及活动中,需要科技教师能够对自己的科技教育资源进行一些拓展。比如联系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给学生做一些科普。让学生有机会跟专家面对面交流,这对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有很大帮助。

  精准化地去帮助有需要的特定同学。比如,去年我的一个学生,想做一个科技项目,涉及到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对很多科技老师讲,也是很新的领域,技术上可能并不能给到学生支持,这就需要帮忙拓展资源,联系相应的高校、实验室支持学生完成这个课题。

  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5G、在线教育……这些都是这几年来非常热的词。新技术的发展给科技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和资源。

  第一个感受是发展之高效。之前参加过一个中小学人工智能相关的会议,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个会议上,很多展位看到了不下十本面向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材,所以说新技术的发展与教学课程融合的还是非常快的,给学校提供了很多新的课程内容芒果体育。

  第二个感受是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这几年政策的变化向我们发出了这样的讯息,科学教育应该从关注竞赛转向科技普及。回想一下,在十年二十年前,大家会将科技教育等同于科技竞赛,那个时候评价一个学校科技教育做的好与不好的标准是学校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的成绩。现在,评价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不再是依托成绩这一个指标,而是更多维度进行衡量。如校本教材的研发,科技普及活动参与人数、学校为学生拓展的资源等。

  新时代下,我们还能感受到的一大变化是关注教育公平。改变原先把所有经费、资源给某些特定的参赛学生的做法,而是更希望把有限的经费普及到更多的学生身上,让更多学生感受到这种普惠,让科技教育从“贵族”向“普惠”发展。

  2020年,强基计划正式启动,代替已经在高考招生环节进行了16年的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从强基计划的出台能够看出国家对于人才需求的一个导向。自主招生更加趋向于掐尖儿,选拔一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偏才的学生,而强基计划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竞赛或者科技活动不能够直接影响招生考试。

  仔细看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注重理化生这些基础学科,对于科技老师来讲,可以在科技活动、科技教育的课程中,进行学科融合,将科技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在进行实操的过程中,对理论进行实践。

  无论招生考试制度怎样变化,科技教育都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核心素养。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推进科技教育的高速发展。

  (本文根据 “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上,北京市第二中学教师 高凯老师的主题演讲整理,内容有删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