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芒果体育《教育研究》编辑部:201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下)
发布时间:2023-11-01 17:40:25

  芒果体育原标题:《教育研究》编辑部:201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下)

  [期刊简介]《教育研究》杂志系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最长的教育专业刊物,作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刊登教育科学 论文,评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传播教育教学经验,宣传教改实验成就,开展教育学术讨论,报导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为主旨,引领开展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是教育理论界首选类的权威刊物。《教育研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排行榜教育总类中排名第一,人大学书报《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和全文转载量教育学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位列教育类第一,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学科排序第一,被中国知网(cnki)等期刊专业评价组织评为2015’、2016’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顶级期刊,中图集团公司2016年度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期刊。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双创”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10月,教育部召开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向深入。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与有效模式开展了新探讨。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有学者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创新,汇聚培养合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57]有学者提出,为应对师资欠缺、课程单一、环境封闭、平台薄弱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政府需加强战略规划,突出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高校需增强内生动力,完善组织模式,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社会需完善融资渠道,打造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58]有学者提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是“整体性”、“开放性”、“时代性”。因此,学科建设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走一条“专业式”与“广谱式”双轨并进、“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兼顾、“政府驱动”与“高校需求”互动的特殊道路。未来发展的基本取向是建构共同的教育哲学基础,明确学科边界和主体领域,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59]

  有学者提出,我国高校应提高对社会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索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推动社会创业教育与有关学科专业融合,优化社会创业教育组织与外部支撑体系。[60]借鉴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有学者提出,我国高校应从开设创客空间,推行社会创客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和师资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等方面来开展社会创业教育。[61]基于对“创客教育”、“众创空间”与创业教育相互关联的分析,有学者认为,关于创客教育的理解,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所不同。为了能正确倡导与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客教育,应当从如何培养与落实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入手,去努力探索。[62]有学者指出,在政府、社会、高校高度关注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构建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引导创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63]有学者分析大数据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变革,提出基于数据支撑、云服务平台搭建和应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系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储存、挖掘和分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大数据支撑,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创新创业的科学规划,提高公众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64]

  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面,有学者从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学生成才出发,探索形成“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65]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构建的思考,有学者提出,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即纵向层级推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载体建设,以及横向多元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机制建立。[66]有学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创业型大学视角、生态系统视角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生态系统视角下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需要内外部要素的共同促进,需要整体看待和推进,关切校内的每一位大学生,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建立起校内外各机构之间的关系联接。[67]有学者提出,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结构调整,还是经济增长方式变革,都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激活其发展动力。因此,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68]

  2016年12月2日,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不仅引发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且还将改变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模式,这对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出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有学者指出,智能化生产系统将对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模式产生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及服务与生产一体化等五个根本性影响,而这必将带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69]“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这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学者指出,“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院校要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一是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二是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三是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四是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和载体建构学生、教师密切互动、共同成长的机制;五是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软实力。[70]培养以新技术应用为特质的创业型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应对“互联网+新科技”时代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其培养路径是:以需求为导向,摸清“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外在需求,以兴趣为动力,激发“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以课程为依托,夯实“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教学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丰富“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71]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意味着市场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本质上是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学者指出,职业教育的升级首先应展现其存在价值所蕴含的潜力,社会分工应以水平维度为参照系划分教育类型而不应以垂直维度的层次作为参照系;其次应拓展其话语语境所蕴含的潜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能仅仅只有学历上的升格而非职业资格上的升级;再次应彰显其管理体制所蕴含的潜力,国家层面应该建立教育与职业的统筹管理部门;最后应凸显其开放机制所蕴含的潜力,一个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坚持就业导向不动摇又要基于终身学习的思考,形成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就业——再学习——再就业”的良性机制。[72]有学者指出,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要求,职业院校要深入调研当地企业的急需人才现状,加强对制造业布局与项目建设情况了解,专业方向应注重与市场、行业、产业的结合,专业方向适度超前。[73]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逻辑起点。[74]多元共治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应然取向。有学者指出,传统的单维管理模式造成了职业教育参与主体话语权的缺失、权责失衡以及资源整合低效等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治理客观上要从单维管理过渡到多元共治。[75]推进企业、行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应势所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交易费用的高低,较高的交易费用是企业消极参与的主要原因,未来可通过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明晰企业主体产权、构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等来平衡企业参与的制度供给,优化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组织结构。[76]在整体表现出成本偏好为主的企业培训策略的现实背景下,推动企业培训策略由成本偏好向技术偏好的转变,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提升技能需求与技能供给的对接效率,构建技能需求与技能供给有效对接的组织保障,完善技能需求与技能供给有效对接的制度保障,降低技能需求与技能供给有效对接的经济成本。[77]

  《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 加快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监测机制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对这一阶段任务与问题的思考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引领课程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规划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要认真做好课程教材的顶层设计,重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切实加强学科的横向配合和纵向衔接,把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作为重要任务。本轮课程改革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和愿景,并落实到国家课程标准中,这是教育理论、政策、实践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取得的实实在在的突破。[78]对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和教学价值,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教师课堂教学。[79]有学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链环中展开运作,深度聚焦学科素养的逻辑内涵,全面把握课程规划的整体结构要素,充分借助单元设计的关键作用,不断探索未来取向的学习评价。[80]

  学校课程发展质量是判断教育过程质量的重要尺度,为了更好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对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进行监测。有学者指出,课程发展质量的考察应符合教育目标,执行课程方案与标准,以尊重学生差异、教育过程满意为取向,并以学校课程、教师课程、学生经验课程、课程发展影响因素等作为考察维度。[81]有学者认为,对学校课程方案的考察应该基于目的性、一致性、实用性三个维度进行。[82]在学生学业负担研究方面,有学者提出,目前的研究应在理论的科学研判、政策的关联设计和测评的实证取向中进行实践创新。[83]学业负担的实际水平及相应特征是学业负担问题域中的基础问题,有学者发现,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表现在认知、情绪、行为等多个层面,具有多种水平与特征;各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既包含总体程度性差异,也涉及外在表征性差异及内在结构性差异;不同学段学生学业负担的水平、特征及演变规律明显不同。研究者及一线工作教师须重新审思以往的减负理念与行动,减负理念应当由“减量”走向“提质”,减负行动要正视学业负担的各种差异。[8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整体和综合是课程框架构建的新趋势。所谓整体是要打破原有的分学段设计,将各学段打通进行整体设计,以加强学段间的紧密联系;而综合则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往的课程框架多为分科教学,而现实中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进行创新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构建综合课程框架,进行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85] “深度学习”的提出为理解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消解种种二元对立观念提供了理论支持。“深度学习”具有五个特征,包括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及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86]基于深度学习的课程教学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探求未知,赋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引发他们深入思考、亲身体验,不断促进知识的生成与能力发展。其活动载体包括倡导问题化学习、推进实践性学习、开展主题性学习、强化拓展性学习。[87]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转变和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慕课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慕课学习+专家指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为此,要完善相应的信息技术环境,提供有效的在线学习保障,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创建弹性的教学管理与多样化的评价制度,促进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88]

  2016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等专项扶贫工程。如何通过教育扶贫实现“扶智”、“扶志”,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成为学界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教育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89]有学者指出,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采取特殊措施、精准发力,着力扩大农村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支持,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90]有学者基于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提出实现教育扶贫需要从人力资本的投入、生产和应用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建等方面,提高贫困群体的求学意愿、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增强主流社会对于贫困群体的承认。在扶贫开发的攻坚期,不能单纯地将贫困的原因归结为个体的能力缺陷或“文化基因”,而须转变扶贫开发和教育扶贫模式。对于政策制定来说,必须认识到贫困的社会建构性,关注学校教育结构的变革,通过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为“寒门出贵子”创造有利条件。[91]

  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要在统揽全局的同时充分了解各地实情,既通盘考虑又因地制宜,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扶贫措施,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性、包容性和有效性。[92]有学者建议,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教育为基、扶智为先”的理念,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发挥教育扶贫、人才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产业扶贫的优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落实、评价科学、特色鲜明、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以教育扶贫带动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的新路子。[93]有学者指出,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解决实际问题,并具体提出了改革创新、特殊扶持、突出重点、确保精准、自强自立、讲究方式的原则、策略。[94]还有学者提出,我国建立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时,要明确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的目标与对象,重点保障贫困地区和弱势儿童的学前教育需求;要以政府为主导,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政分担比例,建立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的经费保障机制;要分阶段、分年限、分人群,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与奖惩问责机制。[95]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正面临着职业教育和培训不足、基础教育资源投入较少、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应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与实用技术推广、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资源的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人才支持等措施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科教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职业教育应注重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出发完善人力资源供给机制,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96]学者指出,在脱贫攻坚阶段,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极为迫切的民生需求。应当按照着力“拔穷根” 的思路,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加快培养符合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广泛开展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培训。[97]要紧贴地方需求,把产业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校地联合、产学结合、科教融合,大力推进精准育人。[98]

  2016年12月1日,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暨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讲话中强调,教育科学研究涵盖理论生产和成果转化应用两个阶段,要抓好从理论生产到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机衔接,构建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再生产过程。教育科研的变革与创新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热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教育站在全面提高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上,教育科研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须面对严峻挑战。教育科研系统须加快发展,抓住建设新型教育智库的机遇期、黄金期、转变期以及缩小教育智库差距的关键期,整体提升教育智库建设水平。[99]理论创新始终是专业科研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服务决策、指导实践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应着重于国家重大教育问题研究和重大政策研制、教育政策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经验模式、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课程教学改革、重大教育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等研究。[100]有学者指出,教育是探究性的社会活动,为此,教育理论要具有情境适应性,能够准确地揭示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并深度介入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植根于坚实的民族文化传统,创新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和方式,回归教育原点讨论问题;要用符合自身学科立场的思想方法审视教育理论,追求教育理论自身的品格和特性,始终把人作为关注的焦点。[101]有学者认为,教育研究者需充分把握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深刻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复杂性,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维度重新对教育研究进行系统的哲学反思,从而理解和揭示教育研究新的价值使命,形成正确的行动观念,这是教育研究哲学论证的基本课题。[102]

  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是教育理论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应对自身价值危机的一个必要目标。有学者认为,当前,在教育理论总体上还具有坚持本质主义信念、抽象性、片面性等特征的情况下,对教育理论的应用不可避免地要对其进行实践化改造。对教育理论进行的实践化改造需要在深刻解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丰富教育理论的情境性内涵和复杂人性内涵,揭示教育理论的潜在观点和影响,并转换教育理论的语言表述方式。[103]有学者指出,教育学理论的真理性存在于逻辑论证中,满足逻辑思维是它的要求,其直接标准是前提的坚实性、论据的可靠性、语言的适切性、论证的严密性。同时,教育学的价值存于研究的问题中。问题在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理论发展的程度、研究方法的选取、赋予逻辑论证以意义和结构。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是教育学真理的价值源泉。强调问题意识的第一性在大数据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提高研究效力,促进教育学理论进步。[104]

  教育学的变革行为是由教育学者承担并在教育认识领域进行的,但教育学的变革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教育认识行为。教育学的发展就是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发展,更深刻、更智慧会成为相对稳定的努力方向。[105]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问题的实践性、教育学科的应用性、教育观念的自在性,决定了认识教育需要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手段。有学者分析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认为实证研究尚未真正形成气候,主要表现为规模小、时间短、类型单一、重复验证少、结论影响弱、元研究元评价匮乏。加强实证研究是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更好地发挥教育研究探索真理、咨政育人作用的迫切要求。[106]还有学者认为,为突破自身的科学化限度,还应建构实践导向的教育研究范式,以构建更加开放、弹性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为基本保障,加强与科学化的教育研究相适应的教育统计与测评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队伍建设。[107]

  [1] 顾明远. 从科学主义到人文主义[N]. 光明日报, 2016-06-13.

  [2] 王飞霞.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红旗文稿,2016,(1).

  [3] 邵志豪. 社会科学战线] 李晔,王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J]. 教育研究,2016,(11).

  [5] 翟博. 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 教育研究,2016,(3).

  [6] 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 教育研究,2016,(11).

  [7][78] 田慧生. 序[A].陈如平,刘宪华. 学校课程新样态[C]. 北京:开明出版社,2016. 1、1.

  [8] 史宁中.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 中小学管理,2016,(2).

  [9][23][85] 陶西平. 21世纪课程议程:背景、内涵与策略[J]. 比较教育研究, 2016,(2).

  [10] 吴康宁. 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再审思[J]. 教育研究,2016,(8).

  [11] 陆道坤, 张芬芬. 论教师专业道德——从概念界定到特征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2016,(3).

  [12] 王枬. 论教师的仁爱之心[J]. 教育研究,2016,(8).

  [13] 宋晔,张云婷. 关注中小学课堂中的道德细节[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

  [14] 沈亚平,陈良雨.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生态位困境及优化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2016,(3).

  [15] 任友群. 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 中国教育报,2016-06-10.

  [16] 王岩,刘志华. 协同学视阈下的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J]. 教育评论,2016,(1).

  [17] 陈金芳,万作芳.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 教育研究,2016,(10).

  [18] 陈亮. 法治思维引领下的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创新[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19] 钟秉林. 深化综合改革 坚持依法治教 提高教育质量[J]. 教育研究,2016,(2).

  [20] 秦惠民,谷昆鹏. 对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1] 刘复兴,檀慧玲. 论建设我国的教育创新政策体系[J].教育研究,2016,(10).

  [22] 姚松. 大数据与教育治理现代化:机遇、挑战与优化路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

  [24] 郝文武. 教育既应均衡发展更要公平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

  [25] 袁振国. 教育质量的国家观念[J]. 中国教育学刊,2016,(9).

  [26] 熊才平,等.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整体推进策略的转移逻辑[J]. 教育研究,2016,(11).

  [27][81] 吕立杰,马云鹏. 基于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质量考察维度构建[J]. 教育研究,2016,(8).

  [28] 冯建军. 后均衡化时代的教育正义:从关注“分配”到关注“承认”[J]. 教育研究,2016,(4).

  [29] 杨晓霞.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利益冲突及整合[J]. 教育研究,2016,(4).

  [30] “全国教育满意度测评研究”课题组. 基础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J]. 教育研究,2016,(6).

  [31] 杨小微,李学良. 关注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16,(11).

  [32] 汪杰锋.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审视与路径探寻[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1).

  [33] 邬志辉,李静美.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 教育研究,2016,(9).

  [34] 吴霓,朱富言. 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政策实施研究[J]. 教育研究,2016,(12).?

  [35] 杨银付. “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与政策响应[J]. 教育研究,2016,(6).

  [36] 秦虹,张武升.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 教育研究,2016,(6).

  [37] 余胜泉,王阿习.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芒果体育,2016,(10).

  [38] 陈丽. “互联网+ 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 远程教育杂志,2016,(4).

  [39] 曹培杰. 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 教育研究,2016,(10).

  [40] 徐继存. “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平的推进[J]. 教育研究,2016,(6).

  [41] 王继新,等. “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

  [42] 潘洪建. 迈向“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管理[J]. 教育研究,2016,(6).

  [43] 靳诺. 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形”与“魂”[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

  [44] 张迈曾,王树国. 以“四个坚持”夯实一流大学建设新内涵[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2).

  [45] 眭依凡.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六要素[J]. 探索与争鸣,2016,(7).

  [46][47] 邱均平,欧玉芳. 亚欧四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比较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4).

  [48] 张德祥. 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J]. 教育研究,2016,(8).

  [49] 周光礼,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中国高教研究,2016,(1).

  [50] 潘静. “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 江苏高教,2016,(5).

  [51] 宣勇.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J]. 中国高教研究,2016,(5).

  [52] 王蓉. 关于“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思考:财政的视角[J]. 教育经济评论,2016,(1).

  [53] 林蕙青. 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N]. 光明日报,2016-05-17.

  [54] 韩震. 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N]. 光明日报,2016-12-13.

  [55] 吴康宁.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当放眼世界[J]. 探索与争鸣,2016,(7).

  [56] 刘宝存,张伟.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16,(6).

  [57] 刘贵芹.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16, (21).

  [58] 梅伟惠,孟莹.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16,(8).

  [59] 王占仁.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 教育研究,2016,(3).

  [60] 徐小洲,等. 社会创业教育: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6,(1).

  [61] 黄兆信,黄扬杰. 社会创业教育:内涵、历史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6,(8).

  [62] 何克抗. 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 教育研究,2016,(4).

  [63] 徐小洲,王旭燕. GALCHS视野下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

  [64] 郑石明. 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3).

  [65] 史宗恺. 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1).

  [66] 任泽中. 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6,(12).

  [67] 黄兆信,罗志敏. 多元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J]. 教育研究,2016,(11).

  [68] 阚阅,周谷平.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结构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 教育研究,2016,(10).

  [69] 徐国庆. 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 教育研究,2016,(3).

  [70] 李小鲁.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2016-05-13.

  [71] 谢志远. 高职院校培养新技术应用创业型创新人才的研究[J]. 教育研究,2016,(11).

  [72] 姜大源.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21).

  [7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教育研究,2016,(1).

  [74] 庄西真.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起点与内涵[J].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2).

  [75] 陶军明,庞学光. 职业教育治理:从单维管理到多元共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76] 肖凤翔,李亚昕. 论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制度供给路径——基于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J]. 教育研究,2016,(8).

  [77] 潘海生,高常水.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策略变迁机理及政策启示[J]. 教育研究,2016,(8).

  [79] 石鸥.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1).

  [80] 钟启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1).

  [82] 崔允漷,等. 校本课程规划:短板何在——基于Z市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分析[J]. 教育研究,2016,(10).

  [83] 靳玉乐,张铭凯. 学业负担探究的新思路[J]. 教育研究,2016,(8).

  [84] 艾兴,王磊.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水平、特征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6,(8).

  [86] 郭华. 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87] 康淑敏. 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 教育研究,2016,(7).

  [88] 田爱丽. 转变教学模式 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慕课学习+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 教育研究,2016,(10).

  [89] 刘传铁.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N]. 人民日报, 2016-01-27.

  [90][94][97] 王嘉毅,等. 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 教育研究,2016,(7).

  [91] 孟照海. 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J]. 教育研究,2016,(11).

  [92] 郭劲光 ,翟钊汉. 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N]. 人民日报,2016-11-14.

  [93] 曾天山. 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提升教育扶贫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贫实践为例[J]. 教育研究,2016,(12).

  [95] 庞丽娟,等. 建立我国面向贫困地区和弱势儿童的学前教育基本免费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 教育研究,2016,(10).

  [96] 李政.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之需[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9).

  [98] 储召生. 发挥大学特色,才有教育精准扶贫——对话安徽农业大学校长程备久[N]. 中国教育报,2016 -11-14.

  [99] 郝平.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全面提升教育智库服务水平[J]. 教育研究,2016,(3).

  [100] 田慧生. 当前我国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 教育研究,2016,(3).

  [101] 刘旭东. 教育行动的逻辑与教育理论创新[J]. 教育研究,2016,(10).

  [102] 刘燕楠. 矛盾与困惑:当前教育研究问题的哲学反思[J]. 教育研究,2016,(9).

  [103] 余清臣. 论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改造[J]. 教育研究,2016,(4).

  [104] 庞国辉,扈中平. 逻辑与问题:教育学真理和价值的源泉[J]. 教育研究,2016,(7).

  [105] 刘庆昌. 论教育学的变革[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06] 吕洪波,郑金洲. 教育实证研究离我们还有多远?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107] 范涌峰,宋乃庆. 教育研究科学化:限度与突破[J]. 教育研究,2016,(1).

  本平台所选文章均选自公开出版物,只做学习之用。转载时注明了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未征得作者及出版机构的意见。如不同意本平台转载,请及时与平台管理员取得联系并及时予以删除。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