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中国27所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芒果体育德载物
发布时间:2023-07-14 03:45:22

  芒果体育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关于北大校训,当前在不同场合,大致出现过三种提法:“科学,民主,爱国,进步”,这在校方主持的报刊或会议上,比较容易出现“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曾在校园中心位置的标语牌上多次出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是许多北大人在报刊上或言谈中经常提及的。

  清华大学的校训来头很大,出自《周易》。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分别出自乾卦和坤卦,也概括了《周易》乾卦和坤卦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国古人最看重的两种品质。

  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拓新:开拓创新,应该没有明确出处。

  南大前校长蒋树声曾经说过,“诚朴”是诚恳朴实的意思,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诚者,真也。为人诚朴,就是讲诚心诚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诚朴”强调高尚的人格,得势不霸道,不仗势欺人,失意不媚俗,不趋炎附势。

  “雄伟”的意思主要是讲:一是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养浩然之气,要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把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二是一定要有大雄无畏、不惧困难、坚毅自强、开拓进取、敢于争先的精神和气概。

  山东大学的校训对仗工整。气有浩然,出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无止境出自清朝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请教询问,多思考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

  “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共同制定的。他们将南开精神高度概括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并作为南开学校的校训。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芒果体育,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

  实事求是,也是一句古语。《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现在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止于至善,出自《大学》。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语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说,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以此为己任的大气取代了原句中的悲戚之气。育天下之英才,以育“天下”英才为乐,体现了中国农大开阔的远大理想。

  “知行”校训最早见于1923年北交大的毕业生纪念册。有学者研究提出,这与孙中山的知行观有必然联系。孙中山的知行观,深刻影响了当时交通大学的校长叶恭绰。他主张研究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谋幸福。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王阳明曾说,知行本来就是一件事,只是因为人们常常做不到知行合一,所以要十分强调知和行的统一。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出自孙中山先生的手书,该墨宝至今仍保留在台湾(台北)中正纪念堂所保存。

  校训出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博学慎思”出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慎思”意味广泛的学习、多方面的吸收知识,然后慎重细密地思考、理解、消化,这是一个学习的全过程。

  “参天尽物”,“参”是参与的意思,朱熹注:“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尽”,全部发挥出。原意是说每个人能全部发挥出自己诚信的本性,人类就能显现出人性的全部美好,万物也能与人和谐相处。旨在说明人类发挥全部善良诚信的本性后便可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明德格物”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意指博大的学问。儒家治学,首重个人德行修为。“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格物”指探究事物原理的意思。深入探索,学识自然会丰富起来。个人修养的基础巩固了,就可以身体力行,修己善,体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开物成务”来自《易经》,它主要是希望我们开物整个宇宙的自然规矩,理解整个宇宙万物,打开自己的门来帮助我们完善事物,当我们掌握一些规律之后,做事情就会更有理想。

  “励学利民”是出自汉王充的《论衡》这本书,“励学”就是不停的增加自己的学问、能力等等,“利民”是“励学”以后做什么?不单单是帮自己,最重要是“利民”,就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不单单只为自己。

  香港中文大学校训为“博文约礼”,“博文约礼”出自《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针是德智并重。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同济大学的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将“求实”与“创新”结合起来,倡导在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和超越。

  西安交通大学最早发端于1896年组建的南洋公学,这16字校训最早源自1909年唐文治校长颁布的“勤俭敬信”4字校训,1937年正式颁行并记载于当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沉浮于历史70多年,200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被恢复启用。16字校训源自传统经典《论语》等,高雅醇厚,恳挚亲切,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精义,蕴涵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品格和道德情操多个方面。

  “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远承先秦诸子“备物致用”的为学之道和宋明理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向,近效湖湘学派务实践行的优良传统。

  “知”是认识,即对于万物事理的思惟省察,对于人生哲理的领会理解。“行”是实践,即把所明白的道理运用和落实到人伦日用。“经世”,即改造世界,改善社会民生,治理世间事务;“致用”,即学以致用,努力践行,在实践中发挥大学和人才对社会的引领作用。

  《周易》和《大学》中都有关于“日新其德”的说法。强调的是每天都要积极进取,有所收获。

  正和奇,在《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中都有论述,内涵不完全一致。正,可以理解为规则、道德操守,而奇的意思就是在做事上敢于突破常规,出其不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