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用好芒果体育社会大课堂 为青少年开启科学世界大门
发布时间:2023-06-14 07:51:03

  芒果体育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带孩子们探寻北京春季野花,在世界水日带孩子们动手制作水生生境盆景;借助模型、实物、标本、仪器,带孩子们观察白蚁及其蚁冢模型;邀请知名医生带领小朋友们一起了解自己的耳朵;与科学家面对面,就社会上的自然科学热点、科学谣言等进行科普……这个春天和初夏,北京自然博物馆组织的各种科学教育活动吸引了大批家长报名。

  像北京自然博物馆一样,北京分布众多的科技馆、校外教育单位、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了很多青少年的校外好去处芒果体育。在这里,他们探索自然、探索科技的奥秘。

  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崇文小学六年级学生李沐原每周日都会来到北京市少年宫(以下简称少年宫)上新开设的设计思维课。东交民巷小学四年级学生王浩轩和汇文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康筱安最喜欢少儿农艺课,王浩轩可以毫不费力地分清八角井、压水井、辘轳井等古代灌溉工具,康筱安和小伙伴们一起利用空水瓶为小鸟制作“食堂”,并且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认识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甲虫。

  作为北京市为数不多的具有公办性质的校外教育单位,少年宫用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带领青少年们一起探索科学研究的奥秘、品尝科学研究的苦与乐。

  科技教学部部长张文龙介绍,目前少年宫开设的科技类课程有模型制作与操控、智能控制和信息技术、自然博物三大类,基本涵盖了现在比较主流、前沿的科技教育项目。在张文龙看来,科学素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孩子们善于发现身边的问题,锻炼他们遇到困难之后不怨天尤人、不逃避,然后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校外科技教育一个育人的重要方向。”

  常规课程之外,少年宫也通过大赛、师资培训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将科学教育资源送到青少年身边。北京市中小学生植物栽培大赛即是少年宫的“招牌”活动。这是一项专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植物种植实践活动,由少年宫(北京教学植物园)发起并主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2届,参与的学校和师生数量逐步扩大到北京市八百余所学校、二十余万名师生,并在2022年首次扩展到外省市。

  “植物栽培大赛不光是让学生去学会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植物的热爱。”自然教育部部长李广旺说,植物栽培大赛在设计中还融合了很多学科内容,很多学校也基于大赛设计了专门的课程和项目。

  “课程也好,大赛、活动也好,毕竟能覆盖的学生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李广旺看来,师资培训是少年宫扩大科学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最佳方式。与此同时,助力校内教育,李广旺提出,利用好课后330时间,校内外合力研发科学课程或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赵洪涛告诉新京报记者,自然博物馆馆藏有37万件,在展厅展出的有数千件,还有很多标本是大家在展厅看不到的。“博物馆教育的一个优势就在于真实性,真实藏品带来的真实体验,可以让孩子们接受多感官教育。”

  今年,为了满足学生群体近距离接触标本的学习需求,自然博物馆特别增设了“标本零距离”科普教育活动,选取一些标本,拿出来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并且特别提供了学习引导单,让家长和小朋友一起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

  除了在馆内招募学生参加课程活动,自然博物馆也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将科学教育资源及课程触达学校。例如,以博物馆常设展示主题为基础,结合学校学科教学体系开发形成的科学实践活动,面向学校学生团体开放预约,包括到馆、入校两种形式。“学校教师想带孩子们探究某一个主题内容,可以向自然博物馆申请预约参与博物馆课程,或者是博物馆送课到学校去。”赵洪涛说道。

  同时,自然博物馆还有“流动科普车”,自主设计制作,集知识性、趣味性、便利性于一体,由互动展项、各类实物标本、展品模型、图文展板、球幕影院、教育活动等组成,可根据不同需求,将资源送到北京郊区、市区以及京外。

  赵洪涛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博物馆的科普教育资源最大化释放效应。“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可以供更多人所用的课程资源体系。”赵洪涛解释,要参考新课标,结合自然博物馆的展览、藏品等资源,设计一整套体系完整的科学教育课程,同时配套课程实施方案,能够让更多教师依托这个体系方案和馆内资源,面向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实施科学教育。

  “在这个课程体系内,我们会告诉老师,这个课程如何实施,有哪些标本、教具可以使用。我们作为设计者,主要实施者可以是各学校的专业教师。”赵洪涛表示,这也是近几年的主要任务,目前正在建设进程中,课程已经有200多节,“争取三五年之内构建完成。”

  “大家可以用手拨一下摆轮,发现它在做什么样的运动?”5月26日,一堂题目为《受迫振动与共振》的课程在北京科技大学实验楼内进行,来自北科大附中初三年级的学生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波尔共振仪。

  2022年,该校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以下简称自然中心)成功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今年4月,自然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揭牌。记者了解到,自然中心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下设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力学、数学、化学分析6个实验中心。

  “学生们对共振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讲完之后再让他们去操作仪器,去观察共振现象。”物理实验中心教师裴艺丽说。与大学生相比,中学生的课程设置有何特点?她介绍,面向中学生主要设置科学探究和动手制作两类课程,其中,探究类课程是让学生接触更多实验设备,同时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思路;动手制作类课程则在设定主题下,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把东西做出来,“比如说用电与磁的关系可以做一个扬声器,这个小制作学生可以带走。比较有成就感。”

  “高校实验室承载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发展的重要使命,拥有一流的教学与研究设施,拥有雄厚的学科基础与优质的科普资源,拥有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自然中心副主任赵珊珊表示,通过科普基地可以架起高校与中学之间的桥梁,实现师资共用、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后,自然中心将给青少年科学普及提供哪些服务?记者了解到,北科大将围绕科技前沿、大工程、热点问题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邀学生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体验大学文化;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并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开设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拓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

HTML地图 网站地图